Archive World News

Great read for latest updates on digital healthcare world.
bt_bb_section_bottom_section_coverage_image
Telemedicine And Digital Health: A New Normal For Healthcare Provider

Under the threat of COVID-19, drastic measures are undertaken worldwide to break the chain of the virus transmission. Despite decreased revenues and rising operational costs, healthcare players continue to be committed in providing high quality healthcare services to patients. Nonetheless, the pandemic has exposed the shortcomings of healthcare systems worldwide. This offers compelling reasons for...

浅谈中国国内远程医疗的进展

前言 近年来远程医疗作为现代医疗模式与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远程医疗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回顾我国远程医疗发展历程,探讨了远程医疗的现实意义和影响远程医疗发展的因素,同时预测了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趋势。 1、 远程医疗的定义和作用 远程会诊是指采用各种通讯、计算机及互联网等技术完成医疗诊断,为特定的人群提供医学信息和服务,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等。 我国大中心城市和乡镇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远程医疗对于发挥大中心医院的医疗优势,延伸医疗服务,弥补落后地区医疗水平低和设备资源的不足,减少医疗错误以及教育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逐渐成为一种为政府、医院管理者、医学专家和患者及其家属普遍接受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2、国内外远程医疗的发展 美国是较早开展远程医疗研究的国家,最先研制的远程医疗系统是用于对宇航员进行无创伤性监测和战场伤病员急救。目前国外远程医疗在远程诊断、远程会诊、X光片和CT图形的远距离传输、远程挂号、远程学习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远程医疗的探索。90 年代初,应用远程系统诊断重金属铊中毒的北京女大学生,让远程医疗首次走进公众视野。90 年代后期,西安医科大学在美国“亚洲之桥”资助下成立了“远程医疗中心”,并成功地为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进行了中美远程医疗会诊演示;在贵阳市成立了西南第一家远程医疗中心——“中国金卫贵阳远程医疗会诊中心”;随着“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目标的确立,远程医疗的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远程医疗事业的发展。 3、发展远程医疗的现实意义 满足社会与病人的需要 据统计,我国人口的80%分布在县以下医疗卫生资源欠发达地区,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医疗水平发展极其不平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与病人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远程医学会诊系统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可较好地解决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能更合理有效地发挥医学专家的作用。 节约卫生资源、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 偏远地区的患者转诊比例高、费用昂贵,危重、疑难病人往往要被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家会诊,既增加了患者经济上的负担,也给病人的身体造成了更多的不适。通过远程会诊由高水平专家为异地医生提供诊断与医疗指导,帮助异地医生得出正确的诊断,减少了疑难危重患者的不必要检查及治疗,免除患者的往返奔波,并为及时准确的抢救与治疗患者赢得了时间,充分利用了卫生资源的同时又为患者节省费用开支。可见,远程医疗改善了医疗资源的配置,还可以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 促进各级医院临床医疗及科研水平 远程医疗在促进各级医院临床医疗及科研水平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一方面,通过大中城市医院与地区医院之间开展远程视频会诊,远程教学查房,远程病理及医学影像诊断,远程继续教育等活动,促进了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的交流、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医院医师的水平和紧急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各级医护人员通过远程医疗广泛接触疑难杂症,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促进了我国临床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4、远程医疗开展中面临的问题 远程医疗的标准化问题 目前政府部门对远程医疗尚未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标准化系统,远程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医疗规范和技术标准,各家医院重复开发软件,系统不能兼容等原因,使医疗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同时,远程医疗收费方式目前还没有统一收费标准和劳务补偿规定,医疗机构调整变动价格较为随意,不利于远程医疗的普及和发展。 远程医疗不能轻易被患者所接受 我国远程医疗的宣传大多仅限于在医疗机构,普遍向广大患者宣传和推广远程医疗的力度远远不够。一方面患者习惯传统的医疗会诊,很难在就医选择上做出改变。另一方面患者不清楚远程医疗能够带给他们什么好处,也就导致患者不愿轻易尝试这种新的服务方式。 法律责任问题 在远程医疗实施中,会诊专家的医嘱如何记载,医嘱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误诊或治疗不当,专家应负怎样的法律责任;如果按照会诊医生的医嘱执行后发生意外,提供者与执行者各应负怎样的法律责任,这都是需要明确的问题。 远程医疗投资回报问题 从目前来看,远程医疗的成本投入较高,经济效益却并不明显。一套远程系统常常需要几十万到上百万资金的投入,同时为保持系统正常运转、软硬件的维护、专业技术人员的报酬等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医疗服务走向市场化趋势的今天,更多医院决策者特别是综合实力不强的小医院往往更慎重考虑。 5、远程医疗发展对策与建议 统一标准,发挥政策导向 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和监督,尽早建立远程医疗管理机构,统一诊疗操作标准、技术信息标准和定价收费标准,规范远程医疗的基本功能、业务流程,为医疗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接口标准,真正实现卫生资源共享和利用。 加大远程医疗建设的投入和宣传力度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远程医疗建设的投入,大力支持远程医疗的发展,培养远程医疗相关技术人才和医务人才,完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等。同时,加大远程医疗的宣传力度,使患者明白远程医疗的优越性和特点,克服对远程医疗的怀疑和错误认知,从而使远程医疗广泛地被接受。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医疗责任 针对远程医疗发展中出现的法律和责任问题,主管部门应前瞻性做好有关法律和法规的制定,明确医疗责任,保护远程医疗过程中的各方,将医疗风险减到最小。 进行远程医疗投资效益分析 应预见到,随着远程会诊量的增加,远程医疗系统使用率的大幅提高,远程医疗的运营成本也将逐渐下降。为了突显远程医疗投资价值,需要对其进行投资效益论证和经济评价,从数量上分析这种新型服务模式会给医院带来多少效益,能够取得多高的投资回报率。与此同时,还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协调财政部门、社保部门等相关部门通过降低成本、改进效率、完善制度以顺应远程医疗发展趋势。 6、展望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传统的医疗会诊已不能为病人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治。远程医疗的应用对于医疗和科技来说都是一个伟大的跨越。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障碍,但已在目前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和可观的效益。可以预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政策、法律、配套等措施的逐步建立,在不久的将来,远程医疗的社会经济效益将越来越明显。 医特中心远程会诊系统是广东省医院协会参与组建的公共会诊平台,通过建立这样的平台,让省级优质的医疗专家资源可以有效地下沉到各个地级市级医院,减少各市级医院重复建设的费用,减轻各地级市医院的负担,让各地级市实现以低成本享受到省级的优质医疗资源。 -END-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医特约”(yiteyue)

陆续推广远程医疗 私立医院与病人隔空问诊

电影上演生死接力的故事,医生通过远程诊疗系统聚集起各路专家,几千里之外对现场救治的年轻医生指导遥距手术,终于将突发心梗急需手术的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 你或许看过如此的电影情景,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未在大马出现。 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在全球造成重大损失,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在疫情爆发后,我国开始有数家私立医院机构与医疗服务平台陆续开始尝试推广远程医疗服务,让病人可以随时随地在家与医生“隔空问诊”。 然而,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大马没有“看病难”的问题,这一点从政府诊所及医院在疫情期间仍人潮拥挤的情况就可一探端倪,远程医疗解决方案在幅员辽阔的先进国家如中国、美国及澳洲等国家较为可行。 马来西亚医药协会(MMA)数据显示,大马有210所私立医院、135所政府医院和9所专科医疗机构。 针对远程医疗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在政府医院尚未推广虚拟诊所之际,私立医院又走到什么格局?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多医疗专家医生加入线上诊疗行列? 赴医院前可先咨询 大马私立医院协会(APHM)主席拿督古吉星医生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说,虽然远程医疗并非新鲜事,但是对国内的私立医院来说,只能说是在今次疫情爆发后,出现非常小规模的发展。 “疫情前,病人到医院获取适当的医疗服务,排查病因和对症下药,并且可以在前往医院前,预先咨询。但是人们被限制出门,在管控令初期确实促进一些病人对远程医疗的需要。” 惟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医生而言,必须了解“你可做什么和不能做得更多。” 这是因为大马医药理事会(MMC)规定所有注册医生需严守职业道德,必须通过身体检查或检测等过程,才能对病人下诊断和开处方药。 古吉星 古吉星:疫情改变生活模式 数字技术有助咨询 古吉星是耳鼻喉外科顾问,行医逾24年的他认同疫情和管控令改变了社会生活模式,远程医疗就是一例。 他说,疫情来袭,数字化被证明可以改变游戏规则,我们都喜欢“面对面”并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如今在过去很难接受的视讯会议已获人们广泛采用。 “在卫生服务中,在使用数字技术提供完整的治疗方面存在一些限制,但是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初步咨询和随访可能很有用。” 病人倾向到医院求医 然而,他也指出,我国目前普遍的是病人可以通过电话随访寻求医生的医疗建议,但大多数情况是病人都倾向到医院看医生。 他说,在政府放宽管控令后,一个好现象是国内各地可看到患者开始恢复到医院与医生面对面问诊。 “我们相信线上咨询会是前进的方向,但其局限性在于医生无法全面了解患者。” 换句话说,通过视讯问诊或线上看诊,有的只是轻问诊,即提供建议或劝告,无法允许医生对患者进行彻底的健康检查和诊疗服务。而按照规定,首诊不能网上进行,即不能应用在新病人身上。 管控期间 2私立医院推远程医疗 古吉星透露,据他所知,在实行管控令期间,国内至少有两家私立医院机构分别在今年3月至5月间宣布推出远程医疗服务。 IHH整合线上线下服务 在5月,IHH医疗保健集团(IHH,5225,主板保健股)发布将远程医疗整合到实体服务在大流行是及时的,让病患在家中也可享有优质医疗服务。 该集团旗下私立医院分布在大马、新加坡、印度、土耳其和香港,其中包括我国15家班台和鹰阁医院。 古吉星就此也不排除未来或可看到更多私立医院启动类似远程医疗平台。 医疗旅游游客大减 由于全球冠病疫情正在恶化,不少国家也因为疫情反弹而被迫重新实施封锁,古吉星透露,目前前来我国私立医院的医疗旅游游客只有小数目,须遵守政府制定的标准作业程序(SOP)规定。 古吉星强调:“医疗旅游游客可通过电话或线上进行初步咨询,但新的病患将需要进行彻底的健康检查及正确诊断。” 峇旺星 峇旺星:医疗会议改线上 虚拟咨询小规模启动 私人医疗专家协会(ASPMP)主席拿督峇旺星教授指出,由于冠病大流行,虚拟咨询在近月来已在马来西亚小规模开始。 “在疫情期间,远程医疗已被医院及大学使用来进行医疗例行课程或远程教学,由于是讲师学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据观察,疫情加速各领域数字化转型,从线下作业转移至线上,许多医疗领域的会议也改为线上举行,以视讯会议方式严守人身距离等防疫SOP,过去3个月也已有无数讨论科普疾病防控知识及新常态的线上研讨会和线上教学。 60岁的峇旺星是退休的耳鼻喉教授与高级顾问,曾在政府领域服务36年,现在吉隆坡班台医院服务。他曾发表出版逾100篇临床研究论文,两年前才卸下马来西亚医事法律协会( MLSM)主席一职。 在他看来,基于远程医疗在不久的将来会更频繁使用,从身体检查、患者隐私和保密、知情同意、电子医疗证明格式等事项,都会对法律问题产生影响。 疫情期间“虚拟咨询”5大重点: 1.医生应在远程医疗方面接受足够的培训 2.取得患者有效的知情同意 3.在每次咨询时,医生和患者的身分均受限制 4.在场的其他人身分获得患者的认可 5.所使用的系统符合隐私和安全保障的法律要求 公私立卫生系统无缝接轨 应整合国内医疗资源 史无前例的冠病疫情加快医疗保健领域应用新科技和数字技术,以及收治病患的新方式,大马私立医院协会希望未来可以加强公共与私人伙伴关系,整合国内的医疗资源。 古吉星指出,有别于其他国家,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由卫生部全权负责对抗疫情和收治病患,而我国显然选对了抗疫策略,卫生部准备充足,成功控制疫情。 今年6月3日,他在题为“我们学会了什么”的线上研讨会上,与来自英国和新加坡的医疗专家分享观点。 古吉星指出,“我们必须考虑规划未来的医疗保健设施,并可能将普通病房转变为重症监护室。各国现在应该开展综合数据库工作,以检测整个医疗保健系统中的重症监护设施,特别是在马来西亚的卫生体系是公立和私立并存,在大流行病期间转换空间的可能性应该是无缝的。” 政府须修法 制定指南保障隐私...

What is Telemedicine?

Telemedicine 101: What it does and how it helps Wouldn’t it be nice if the doctor went to you, instead of the other way round? For those with mobility problems, compromised immunity or just living too far from medical services, telemedicine could be for you. What is telemedicine? Telemedicine use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en_USEnglish